找到相关内容59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族密宗(4)

    世人疾病与灾难的关注。 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有“时现作执金刚神守护佛及佛住处,或遍守护一切世间有怖畏者,食得安稳;有疾病者令得除□,有苦恼才得免难,有过恶者令其献悔,有灾祸者令其息灭,如是利益一切众生...

    李东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949744.html
  • 慧能的“顿悟”学说

    》中,论证了自达摩以来历代相承的“观心”禅法,进一步确认禅定、念佛在楞伽师中的地位。所谓“观心”,从不同角度理解,又可名之为“修心”、“摄心”、“了心”。其总的原理,就是通过禅定修行,息灭妄念,拂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550255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教的真理》(1)

    奋而不懈;“禅定”而有般若,才能证悟觉道。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。   十、涅槃: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,是净化贪爱,舍诸执着,拔除烦恼,息灭欲念的世界,进而到一大总相□的常寂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251963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概论

    慰。至于自我之独存,古印度数论,即创此说,彼为生死所以循环不息,乃出自我之要求,必假定慧之力,将自我要求息灭,渐能离自性而独存矣。其余耆那教等,亦莫不以自我解脱而独存,为达最高善之目的。以法相之理观之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5854301.html
  •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(1)

    争的观点与方法,以期末法学人能够息灭争论,回归实践。笔者识浅根陋,不当之处,还望方家不吝指教。  关键词:性,姓,佛性,种姓,一乘家,三乘家,一乘法,三乘姓,涅槃因,涅槃(果)  作者:昌如 中国佛学...成就佛道。  6、第六回:  一乘家疑问: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经典中为何又要把二乘的住处说名为“涅槃”呢?  三乘家会释说:当知二乘有情:一是决定的二乘有情,他们入于无余涅槃而息灭一切菩萨之行,决定...

    昌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0554419.html
  • 当生命陷落时:与逆境共处智慧(1)

    这件事。念头一生起,我们既不压制也不任其盘据在心里,而是承认它,让它自然息灭,然后回到当下——诚如索甲仁波切所说的:“把我们的心领回家”。  我们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和自己的期望、恐惧如此相处。过了一段...

    比丘尼佩玛·丘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4654457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之禅定──以佛陀成道的禅定为脉络

    123  (四)以身感受乐 123  (五)圣所说:「舍念乐住」 123  四、第四禅 124  (一)乐、苦俱舍 124  (二)舍念清净 125  (三)圣说不移动 125  (四)出入息灭 125...

    罗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4155728.html
  • 成一法师华严文选(4)

    一个不可思议的正智成就。虽然表面看起来,好像在演唱一首歌曲一样,而实际上,它也是一种修行透过这种修行,可以息灭心理上一切的妄想、烦恼,同时也可以证悟到一切诸法真理,以及三种般若智慧。这是我们唱华严字母...

    成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4755949.html
  • 从佛教的科学性看民生改善

    ,和平安乐,斗争、欺凌、战争等将永远息灭;当自性智慧潜能被普遍开发之时,人都成为“超人”、“圣人”,得现法乐住,断生死流转,升华为宇宙性的永恒生命,地球文明也随之升华为宇宙性的超级文明。这种自性潜能的...

    文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2155967.html
  • 无瞋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

    校定清规总要》[32]、元代的《禅林备用清规》[33]和《敕修百丈清规》等。  通过中国佛教这一系列的努力,僧众的行为有了更加具体而详细的规范,从而为息灭有关戒律的争论创造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。  而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44556063.html